首页> 汽车 > > 正文

【快播报】昔日劲敌突然“抱团取暖”:吉利、长安战略合作藏着什么内幕?

2023-05-12 10:14:53来源:车讯网

2023年2月底,吉利刚刚发布其新能源品牌“银河”系列还没多久,长安汽车曾发律师函状告吉利银河之光概念车涉嫌大量抄袭长安汽车概念车,两家自主品牌似乎较上劲了,明显开始火药味十足起来。

不过昨天一则劲爆的新闻让围观群众们震惊不已:“前一阵子还打的头破血流,怎么转眼就战略合作了?”

5月9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


【资料图】

根据吉利控股与长安汽车此次战略合作的官方声明,智能化、电动化将是双方战略合作的重点,几乎覆盖了汽车行业转型相关的主要领域。

具体来看,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和长安将在电芯、充换电技术、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新能源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双方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

双方还将共同开展动力平台、动力技术的合作,探讨海外发展、出行生态的合作共享,并在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碳交易等领域展开合作,共享前瞻技术应用发展。

“船大难调头”

参考销量数据,2022年,吉利汽车销量143.2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2.87万辆,销量占比约23%;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139.03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27.12万辆,销量占比约19.5%。

然而总观市场来看,新能源车型市占率为25.6%,长安和吉利的车型占比均低于市场水平。

与此同时,提前布局新能源领域的比亚迪则完成了对吉利、长安、长城等车企的反超,成为国内的销量冠军,甚至打败了一众合资品牌。

考虑到国内市场的内卷程度,众多传统车企“船大难掉头”,想要顺利完成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投入的金钱和时间成本可想而知,通过强强联手,车企之间可分摊研发成本、降低资金压力、提高转型效率,简直百利而无一害。

造车新势力的异军突起

没有了内燃机技术和专利壁垒的压制,造车新势力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崛起,在新能源领域迅速发力。除了自主品牌如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带来的压力外,海外新势力同样给到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特斯拉。

特斯拉不但在美国快速发展,还在欧洲、亚洲加速扩张。随着上海工厂建成后首批国产MODEL3/MODELY下线,进一步被摊平的造车成本使得特斯拉可以放心大胆地展开价格战,面对降价压力,各大品牌跟还是不跟?跟,意味着价格进一步下探,利润减少,内卷会更加严重;不跟?那就坐等特斯拉抢占市场。

互相合作并不罕见

车企之间互相合作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海外品牌合作的历史颇为悠久,而且也很常见。此前,为降低研发投入,奔驰和宝马曾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更深入的合作也有,例如2019年PSA与FCA签署合并协议,最终形成STELLANTIS集团。合并后的集团成功解决了具有挑战性的全球二氧化碳法规要求,并在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出行、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领域持续发力。

国内同样也有不少合作的成果,不过多数停留某些细分领域,例如出行/补能等方面。此前主机厂之间的合作也彰显了其实力的不对等,例如东风与小康的战略合作等。

自主品牌和海外品牌的合作也常见起来,即便强如比亚迪,也会选择和其他巨头合作。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核心技术以及拥有成熟市场推广经验的汽车企业。

2010年奔驰正是看中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而进行了联姻,早在2019年7月19日。比亚迪与丰田签订了合作合约,双方将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以及上述产品所需要的动力电池。

长安和吉利的合作除了是“强强联合”以外,更是民营汽车巨头与国有汽车巨头的少见案例。也许随着智能化电动化节奏的逐渐加快,我们会见到越来越多的大厂报团取暖,越来越多的小品牌陷入困境。

根据相关资料来看,过去3年,已关停并转的汽车品牌达到了75个,预计未来三年内,还将有50%以上的品牌将面临关停并转,我们在未来几年会和更多自主品牌说“再见”。

写在最后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的朋友,作为企业就要追求永远的利益最大化。在不远的未来,品牌单打独斗也许才是新闻,彼此合作既能摊平研发成本,又能共享现有成果。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仇恨也可以放下来慢慢谈,何况本来也不是多么严重的原则性问题,对吧?【iDailycar】

标签:

上一篇:理想汽车迎来“曙光”,成造车新势力中唯一盈利车企 环球观点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