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没赢过,销量没输过,理想的成功证明了什么?
各位车友,“五一”假期你堵车了吗?
(资料图片)
当我在“五一”前一天准备连夜出城,原本以为可以规避掉凌晨出发、蹭免费高速的车群时,我错了。平时只要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那一天愣是堵了6个多小时,等我到收费口的时候也已经免费了,看来和我想法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堵在路上一直不动时,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理想能卖得好:一家人出游,可不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吗?尤其是堵车的时候,就算是保时捷918来了,也得老老实实原地杵着(有钱、不怕扣分的土豪想走应急车道的话,当我没说)。
和拥堵的路面一样,各新势力厂商纷纷在“五一”晒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理想汽车4月份总共交付了25681辆车,同比增长516.3%,“断崖式”领先第二名的哪吒汽车。其中,理想L7在首个完整的交付月实现了交付过万,对整体的成绩有着不小的贡献。
虽然理想在网上被骂的声音不小,但却不能阻挡它现实的销量好,颇有过去某些日系车型“网上没赢过,销量没输过”的架势。
之前,魏牌CEO李瑞峰在某社交平台上开撕华为余承东:“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这一波啊,属于是理想躺着也中枪。
理想算是新势力中比较独特的一家,只有它将增程式动力作为唯一驱动方式。因此也有不少人觉得它的技术是新势力中最落后的,网上也有一种声音:大厂无增程,小厂无混动。而且之前理想ONE还用的是三缸增程器,在鄙视链中又降了一层。
除此之外,理想在网上被喷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汽车三大件”。
虽然网上骂声不断,但依旧不能阻止理想销量好。
理想的车是好车吗?我不好说,但它一定是个好的产品。
华为的余承东曾表示,增程式是目前最适合的新能源车模式,还感谢了李想对这一模式的探索。
“余大嘴”和“李怼怼”,颇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意思。
从技术原理来说,增程可能不那么高级,但是对于厂家和消费者来说,增程都是绝对好用的。
从造车成本来说,过去电池核心原料碳酸锂价格暴涨,从2021年的5万/吨,到之后的50万/吨。
动力电池成本上涨,加之国家补贴退坡,让不少以纯电为主以及只有纯电的新势力压力倍增,而只有增程式汽车的理想则是减少了这一方面的压力。
从用车体验来说,虽然现在充电桩铺设得越来越密集,但纯电车型依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续航焦虑的问题。除非你就在城区里开、除非你不准备开长途、除非你家里能装充电桩、除非你家里还有一辆燃油车。
满足这些“除非”的话,那纯电车型确实是个很好的选择,不然补能的焦虑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车的体验。
最近理想在高速充电的事情引起了网上不少的讨论,我也简单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充电站目前没有禁止增程式的车充电,那这项权利是大家平等都可以享受的。车主在服务区充个电,顺便休息休息,有何不可呢?
至于什么“明明可以加油,但是还占用社会资源”的说法,我个人觉得多少有些道德绑架之嫌,既然如此,明明可以选择坐旅游大巴出行,为什么要占用社会道路资源,出来自驾游呢?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又有谁比谁更有道德呢?
如果我是增程式汽车的车主,碰到态度好一点的纯电车主,我可以让。但如果要说我什么“买得起车、加不起油”,那对不起了,我摊牌了,就是加不起油,你给我报销油钱,我也可以给你让。只要我没有道德,就不会被道德绑架。
增程式虽然目前还好用,但仅仅是过渡的方案。
在上海车展的活动中,理想汽车宣布将推出800V超充纯电解决方案,“增程电动”与“高压纯电”两种动力模式并行,并且首款纯电车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4C麒麟电池的车型。
当补能的基础设施铺设得足够密集、充电足够方便的时候,纯电车型的优势无疑将更大,到那时,增程式确实是个落后的技术了。而在那之前,理想能否让自己的纯电车型站住脚跟,就显得尤为重要。
李想是某汽车网站的创始人,他也许不懂技术,但他不会不懂消费者。
从最初叫“车和家”也可以看出,理想要服务的不是驾驶员,而是“家”。它的目标群体非常精准,就是那些有家庭出行需求的奶爸。对于重视家庭的中国文化来说,理想的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如果说操控需要花功夫去体验的话,那理想的优势属于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那种。
对于“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说法,从分享的使用场景来看,官方倒也乐于接受,毕竟这些产品点优势消费者只要到店,甚至只要通过广告,就能清晰感受到。
以我自己为例,“五一”期间带我女朋友去了一趟理想的体验店,一坐进L7的内部,她就说“这个车真不错,舒服。”
我在理想的车友圈还有论坛也潜水了很长的时间,发现有一个玩笑的说法:“理想的车不能去试,不然就要订车了。”
老实说,还未成家的我目前不会买理想L7,因为对于我日常两个人的用车场景来看,这个车太大了,另外以我的年纪来说,也缺少一点驾驶的激情。但日后,如果是第二辆车,或者是为了家庭而购买的话,我大概率会选择它或者是理想L8。
我个人一直觉得,对于一项产品的宣传来说,使用场景的描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大家的消费还是需要一些感性。
理想汽车在网络上被喷,但是现实销量反馈却十分正面,这点对于其它新势力或许有一些借鉴意义,相较于宣传一些噱头大于实际的科技,是否给消费者描绘一个更加具体的用车场景会更好?是否服务好那一部分群体,并形成自己的口碑更好?
标签: